
| 以法治力量筑牢平安中国基石 |
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平安始终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本需求,也是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平安中国建设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更高标准的要求。法治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路径和坚实保障。
法治:平安建设的制度根基
纵观人类社会治理的历史经验,法治始终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长治久安的根本之策。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中,法治为平安建设提供了系统而全面的制度支撑。
近年来,我国在国家安全领域的立法工作取得显著进展。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到一系列国家安全专门法律的颁布实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这些法律规范不仅为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政权安全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也为应对各类安全风险提供了制度化的解决方案。
在社会治理层面,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正日益深入到矛盾纠纷化解的各个环节。通过明确各类社会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规范矛盾调处程序,大量社会纠纷得以在法治框架内有效解决。基层治理中广泛推行的法治实践表明,将平安建设纳入法治轨道,能够实现从事后处置向源头预防、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引导的转变。
法治:公平正义的守护力量
公平正义是平安建设的核心价值追求,也是衡量平安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尺。法治通过规范权力运行、保障权利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当前,我国政法机关通过持续推进执法司法规范化建设,不断完善权力运行监督机制,努力提升司法公信力。从打击违法犯罪到维护公民权益,从化解矛盾纠纷到规范市场秩序,法治的作用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些努力不仅维护了社会正常秩序,也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获得感。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新型犯罪和安全隐患不断出现。面对这些挑战,法治展现出其与时俱进的特性,通过不断完善法律规范、创新执法方式,有效应对各类新型风险,为人民群众营造更加安全、可靠的生活环境。
法治:社会共治的凝聚力量
平安中国建设是为了人民,也必须依靠人民。法治在明确政府责任的同时,也为社会各方参与平安建设提供了制度化的渠道和规范化的指引。
通过普法宣传教育,法治意识逐渐深入人心,公民依法维权、依法办事的自觉性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平安不仅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这种意识的转变,推动了社会成员从“要我平安”向“我要平安”的积极转化。
同时,法治也为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平安建设提供了明确的行为规范。无论是基层自治组织的规范化运作,还是社会组织参与公共安全治理,都能在法治框架内有序开展。这种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形成了“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良性循环,凝聚起维护社会稳定的强大合力。
前行之路:深化法治实践
面向未来,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需要继续深化法治实践,将法治精神真正融入社会治理的各个方面。
首先,要不断完善平安建设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特别是在新兴领域和重点环节,要及时填补法律空白,完善制度设计,为平安建设提供更加全面、细致的法律依据。
其次,要持续提升执法司法质效,通过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执法司法职权配置,加强权力运行监督,确保每一起案件都能得到公正处理,每一项执法决定都能经得起检验。
再次,要大力培育法治文化,通过多种形式的法治宣传教育,提升全民法治素养,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社会常态,让依法办事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平安中国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法治则是贯穿始终的基础性保障。只有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度融入平安建设的各个环节,才能构筑起更加牢固的社会安全防线,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幸福安康提供坚实保障。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和受益者。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贡献力量。
作者:沈永(中国反腐研究信息中心社会部副主任)
编辑: 吴润琳
|
| 上一篇:把法规制度建设贯穿纪检监察工作全过程各环 下一篇:河南打好深入查、精准改、长效治“组合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