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时代十年反腐败的成就、经验与展望 |
编者按:2022年11月6日上午,《中国法治实施报告(2022)》发布会暨“新时代十年中国法治实施的成就、经验与展望”专题论坛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行为法学会和中南大学联合举办、人民法治杂志社协办。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中国法学会的领导同志到会讲话,21位法学专家发表演讲。会上,湖南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中国廉政法制研究会副会长邓联荣同志发表讲话,全文如下。 邓联荣 湖南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中国廉政法制研究会副会长
各位领导、专家、同学们,大家下午好!衷心感谢江必新老师与中南大学法学院,2015年来一直邀请我撰写《中国法治实施报告》中的反腐败专题,促进了我对反腐败与法治的思考。腐败破坏民主、法治、人权,反腐败是正义之战,是维护法律权威之战,是实现法治所绕不过的重大课题。按照会议安排,我向大家报告关于新时代十年反腐败成就、经验与展望的体会。 一、新时代十年反腐败的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开展了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打虎”、“拍蝇”、“猎狐”多管齐下,反腐败成就巨大,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 这侧重实践成就、治标。所谓压倒性胜利,主要是指通过高压反腐,压住了或者说遏制住了腐败蔓延势头。数字最有说服力。党的十八大至十九大期间,经党中央批准立案审查的省军级以上党员干部及其他中管干部440人。其中,十八届中央委员、候补委员43人,中央纪委委员9人。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154.5万件,处分153.7万人,其中厅局级干部8900余人,县处级干部6.3万人,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5.8万人。十九大至二十大期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立案审查调查中管干部261人,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306.6万件,处分299.2万人。力度之大由此可见一斑。特别是十九大至二十大期间,8.1万人向纪检监察机关主动投案,生动说明了腐败分子已经溃不成军,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得到了全面巩固。 (二)反腐败体制机制和法规制度更加完善 这侧重制度成就、治本。一方面,大力加强了党对反腐败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对反腐败的集中统一领导,反腐败领导体制与运行机制得到明显完善。另一方面,全面深化了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反腐败专责力量更加充实,战斗力更强。再一方面,反腐败法规制度建设力度空前,成效空前。党的十九大以来,纪检监察主要法规制度共增加111项,初步形成了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纪检监察法规制度体系。 (三)人民群众对反腐败满意度显著提升 这侧重政治成就。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前,人民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满意度是75%。这一数字在十八大之后连年走高,分别为:2013年81%,2014年88.4%,2015年91.5%,2016年92.9%。2020年95.8%。2022年调查结果显示,人民群众对反腐败工作满意率高达97.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通过前所未有的反腐倡廉斗争,赢得了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衷心拥护的历史主动,赢得了全党高度团结统一、走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动。 二、新时代十年反腐败的经验 新时代十年反腐败的创新举措多,积累了一系列重要经验,其中以下几条经验颇具代表性: (一)下最大气力反腐败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反腐败的重要论述,多次以“最”来定位腐败与反腐败。就腐败而言,习近平总书记直言:“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 “腐败问题对我们党的伤害最大”,“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就反腐败而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要求“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下最大气力解决腐败问题。”这些带“最”字的论述,无以复加,科学阐明了腐败的极大危害性与反腐败的极端重要性,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非凡的判断力与决断力,为开展史无前例的反腐败奠定了基调,扫除了障碍。 (二)牵住党委主体责任“牛鼻子” 反腐败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抓住要害、明确责任、落实责任。新时代反腐败的一个重大创新是明确提出“两个责任”——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并突出党委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为什么要强调党委负主体责任?是因为党委能否落实好主体责任直接关系反腐倡廉成效。在此之前,有的党委对主体责任认识不清、落实不力,有的没有把反腐倡廉当作分内之事,每年开个会、讲个话,或签个责任书就万事大吉,有的把反腐倡廉责任全部甩给纪委,甚至不支持纪委正常履职,等等。针对以上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两个责任”,突出强调党委主体责任,清楚阐明党委主体责任的具体内涵,并在实践中紧抓不放,有力推动了反腐倡廉工作的格局优化。 (三)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 通常说的“反腐败斗争”,其中的“斗争”一词反映了反腐败的尖锐性。反腐败斗争,斗的是腐败分子、腐败行为,必须对之严惩不贷。2014年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明确指出“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这是党中央首次强调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标志着我们党深化了对反腐败的认识,彰显了党中央反腐败的坚决态度。从实践看,党中央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祛疴治乱,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有贪必肃,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打虎”“拍蝇”一起打,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坚持境内反腐惩恶与境外追逃追赃两手抓,为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夯实了基础。如,就俗称猎“狐狸”的境外追逃追赃而言,党的十九大至二十大期间,“天网行动”追回外逃人员7089人,其中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1992人,追回赃款352.4亿元,“百名红通人员”已有61人归案,既有力削减了腐败存量,彰显了“海外不是法外之地”的道理,又大大震慑了心存侥幸、意图腐败者,遏制了腐败增量。 (四)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是新时代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方针,新在“一体”,贵在“一体”。从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到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虽然从表面上看只增加了四个字,但其内涵有深刻变化,体现在“一体推进”贯通了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自律与他律、治标与治本、严管与厚爱、增量与存量、“树木”与“森林”等多层关系,严谨周延,科学合理,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与指导性,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新时代反腐败厘清了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不断强化“不敢腐”的威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提高了腐败治理的规律性、时代性、系统性、实效性。 (五)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腐败 早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要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让法律制度刚性运行。这是“法治反腐”的新时代表达。其中的“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不同于“法律思维”与“法律方式”,而是融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于一体。党的十八大以来,问责条例、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条例、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等党内法规与监察法、监察官法、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监察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出台,巡视工作条例、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与刑法、刑事诉讼法等国家法律修改,防治腐败的制度笼子越扎越紧,提高了反腐败工作的法治化水平与公信力。 三、未来展望 新时代反腐败成就巨大,同时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铲除腐败滋生土壤任务依然艰巨,反腐败任重道远。具体而言,防范形形色色的利益集团成伙作势、“围猎”腐蚀任重道远,有效应对腐败手段隐形变异、翻新升级任重道远,彻底铲除腐败滋生土壤、实现海晏河清任重道远,清理系统性腐败、化解风险隐患任重道远。党的二十大报告最后一个要点是“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强调只要存在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反腐败斗争就一刻不能停,必须永远吹冲锋号。这非常具有针对性。可以预见,新征程上的反腐败会保持力度、深化治本,不断取得新成果新胜利。 谢谢各位聆听,不足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 |
| 上一篇:甩掉加重基层负担的形式主义“包袱” 下一篇:法治反腐的逻辑意蕴与实践创新 |